首页 > 北京在线 >         

谢富仁

 
我和地震工作有不解之缘
来源:阿拉善新闻网   2006-10-17 09:19 

  作为中国地震局代表团团长,刚赴挪威参加完国际岩石应力会议的谢富仁,回到国内顾不上休息,就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。当得知家乡的媒体采访他,谢富仁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。“作为此次中国地震局代表团的团长,当然要比其他人操劳一些。但是我也特别高兴,在我们的努力下,国际地质协会决定将下一届大会在中国举行,并且由我们研究所主办。”说到他的工作,谢富仁略显疲惫的脸上马上神采飞扬了起来。我们可以看得出,他对地震工作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。

  谢富仁出生于阿左旗,1973年从阿左旗一中毕业。高中毕业后,受当时的历史大气候影响,18岁的他来到孪井滩,成为了一名下乡知识青年。虽然暂时不能继续自己喜爱的学业,但年轻气盛的他却并没有抱怨,而是安心地参加生产大队的各项劳动。由于他的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,不久后他便在一个青年突击队中担任队长,没日没夜地带领大家为当地农牧民打水井,他所在的突击队,也被评为了“学大寨”先进单位。3年的下乡生涯一晃而过,曾经略带书生气的他也被磨练成一个男子汉。1976年10月,正逢宁夏地震局招工,有着高中文凭的他幸运地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。在宁夏地震局,他担任野外台站的测量工作,从那时起,如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等问题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。

  在谢富仁心中,考取大学一直是他最大的梦想。在参加工作的5年时间里,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。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,他的心再一次充满了对上大学的渴望。1978年,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,成为当时阿左旗一中也是阿盟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。当然,谢富仁也并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,他在北大选择了地震地质专业。1982年,本科毕业的他又考取了北大构造地质专业的研究生,198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地震局工作。“考入北大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。”谢富仁告诉我们,北大的学风非常好,同学们都在刻苦勤奋地学习。那时为了学好英语,他总是一边排队打饭,一边还不忘手捧课本读书。作为一名从阿拉善出来的北大学子,谢富仁不忘为家乡做贡献。他告诉我们,1984年,他和在北京上学的刘坚、雷军以及阿左旗的同学张雄志等人成立了阿拉善经济文化促进会,利用假期回到家乡举办讲座。同时,他们也从北京带回一些诸如“人造大理石的制作工艺”、“煤矸石的应用”等科技资料,用于家乡的经济建设。

  自1978年来到北京求学,近三十年过去了,谢富仁也由当初一名充满激情的莘莘学子,成长为中国地震领域的知名学者。如今的他,已是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地质学会理事、中国地震学会理事、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。近年来,他主持完成了“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”、“青藏高原东南侧构造应力环境及其与地震关系研究”等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重点课题。主持了科学技术部资助的基础性工作“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”,建成了我国第一个“地应力数据库”,并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会,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

  谢富仁虽然在北京工作生活近30年,但他依然恋恋不忘家乡。他告诉我们,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但阿拉善纯朴的民风依旧没有改变。每次回到阿拉善,家乡的同学、朋友们不管多忙,总是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,满腔热诚地来与他相会,这让他感动了一次又一次……

作者:赵晓丹


打印本页        关闭本页